图为余留芬(右)正在和酿酒工人交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贵州3月2日消息(记者李威)“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下,农村基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队伍,需要培养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本土人才。”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

  贵州曾经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

  “消除了绝对贫困后,边远山区由于受众多先天条件制约,脱贫后的群众如何继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这既关系到预防返贫和杜绝新贫困的产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余留芬说。

  地处乌蒙山区的岩博村曾是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家家住的茅草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这段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曾是岩博村的真实写照。

  2001年,余留芬当选岩博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她带领村民们修路、办养殖场、发展种植业、开酒厂,带动了岩博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村集体资产达1.2亿元。

  其中,岩博酒业作为岩博村的集体经济,年销售收入从2017年的96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05亿元,特别是“人民小酒”让更多人认识了余留芬,也认识了岩博村。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政协委员,余留芬的提案始终在关注乡村发展。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她发现脱贫攻坚让农村取得了巨大变化,但依然存在基层干部待遇低、村级产业发展薄弱、优秀人才留不住等方面的问题,农村留才引才机制仍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余留芬表示,地方政府近年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吸引大学生、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振兴家乡,“从我身边来看,这些政策确实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大学生、人才返乡留乡的比例却还是较低”。

  “从根本原因来说,还是农村留才的能力不足,比如说大学生怀揣着热情和梦想来到乡村发展建设,但他们得到的却是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工资。”余留芬说。

  她举例说,参与“三支一扶”的大学生群体,在贵州农村工作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500元左右,但在贵州城市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平均工资是在4000元左右。另外由于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欠缺,相关创业服务不是很完善,也导致优秀人才返乡意愿较低。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从全国来看,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企业依然是留才引才的主要落脚点余留芬认为,要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让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