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2月25日消息(记者李威 邓万里)“全国有上万名驻村干部默默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我们所有人。”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说。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杨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上台接受了表彰。

杨波(右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天中午12点半,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杨波告诉央广网记者,他能作为众多基层扶贫干部代表上台领奖,倍感荣幸、非常激动,“这既是一份至高的荣誉,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杨波就是全国众多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代表。早在2010年,杨波就从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主动报名加入驻村工作行列,中途也有离开的机会,但他坚持留下来。10余年来,他带领着全村干部群众致富奔小康,见证着海嘎村的点滴变迁。

杨波(中)正在与村民一起干活(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海嘎村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聚居人口以彝族人为主。在当地曾经流传着:海嘎人“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洋芋饭、喝的是望天水、穿的是布巾巾”。偏远、落后、贫穷是过去海嘎村的真实写照。

  “当时自然条件很恶劣,但最缺的还是观念和志气。”杨波说,要想村民跟着干,就要干部带头干。于是,他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听取群众意见、畅想发展路径。有时候连群众的大小事情,如打扫猪圈、搬砖建房,他也主动搭手,逐步与群众打成了一片,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群众观念转变了,如何发展产业致富?这是摆在杨波面前的更大困难。海嘎村海拔高、气温低,用水缺乏,自然条件差,过去村民只能种植玉米、土豆、苦荞等农作物。

  缺乏产业资金,杨波就拉上其他驻村干部到各部门“找钱”、争取扶持项目和资金,然后因地制宜修建起了马铃薯基地和苦荞基地。

  为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海嘎村还大力推进“支部 + 基地”模式,建立可食用玫瑰花种植、大球盖菇种植、蜂蜜养殖、母牛养殖种养殖基地,成立种植农民合作社。

  此外,杨波还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旅游方面的资金,与村寨旁的韭菜坪景区建立合作,为村民争取就近务工机会。同时还配套修建了海嘎小广场,建起了民族文艺队伍。

  2019年,海嘎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9320元,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6户35人全部脱贫,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如今的海嘎村,柏油路穿村而过,青砖蓝瓦的别墅式住宅、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一条街、温馨独特的彝家民俗客栈……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牢记嘱托,继续巩固好脱贫成果,乘势而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再创新佳绩、做出新贡献!”杨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