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9月14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王书科)壮阔大迁徙,一步跨千年。2015年12月开始,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短短几年间,192万人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创造了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写好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成为关键问题。

黔西市锦绣花都社区的积分兑换超市(央广网发 王书科 摄)

“大家请排好队,把你们手中的积分存折交给工作人员登记,根据积分的多少来兑换你们想要的商品。”

走进黔西市锦绣花都社区,在社区文明储蓄银行内,不少群众正排队等着兑换积分,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在为群众查询登记积分、挑选商品。

“我通过自觉自愿讲文明、维护小区环境、遵守社区相关制度等途径赚取到了积分,还用积分兑换了洗洁精、大米等物品。”看着手中兑换到的物品,社区居民杨胜志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激励着他积极参与到社区文明建设中去。

黔西市锦绣花都社区乐居广场(央广网发 王书科 摄)

“锦绣花都社区是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针对搬迁群众不同的生活习惯、乡风民俗、观念意识,如何让他们快速转变、融入城市生活,街道和社区探索推行‘文明储蓄银行’积分制。”社区负责人介绍,文明储蓄银行设置了爱国感恩、敬业发展、诚信做人、友善和睦、文明风尚等积分标准,向居民发放积分存折,持存折购物可抵现金,还对各户文明储蓄银行积分开展年度总评比。

今年来,贵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奋力攻坚,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上,走“新”更走“心”,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盘水市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服务中心(央广网发 王书科 摄)

“搬迁前,在老家只能带孩子,来这里有工作还能照顾家里,家家户户都变得干净明亮,生活很充实。”六盘水市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搬迁群众曾幺秀说。

“大家搬迁到这里,我们党员干部要多去关心他们、服务他们,让他们来到这里先拥有归属感,再拥有幸福感,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王静介绍,社区动员还责任心强、有威望的117名搬迁群众担任联户长,制定工作任务清单,每天开展排查走访,及时汇报异常情况;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站,组织171余名志愿者提供政策咨询、心理慰藉等服务。

“要改变搬迁群众的固有思想和习惯,得先让他们有归属感,再拥有踏实感、安全感、幸福感。”王静说。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综治中心(央广网发 王书科 摄)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山村搬进城区,柏杨林安置点不断探索社会综合治理,做好有效衔接,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自2018年6月起,搬迁群众陆续入住。为加强管理和服务,2019年4月,柏杨林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在选优配齐11名党政班子干部的同时,从全区选派67名干部到安置点开展后续服务。安置点被分成3个社区,各自成立党支部。同时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设有党小组,每栋楼配有楼栋管理干部,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管理效能。

“我家原来住在生机镇峨峰村十分偏远,去医院和娃娃上学都要走1个多小时,买东西要5天赶一次场。”44岁的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居民郭锦介绍,“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得病时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住院费用,还经常有服务队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幸福社区实行一个楼栋一名党员引领,组建一支楼栋服务队,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信息收集、联系服务、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矛盾调处、环境整治等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如今,幸福社区的搬迁群众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有事就找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社区有警务室和党员组成的巡逻队保障安全,没有了烦心事和忧心事。在广场上,他们坐着聊天,坐着绣鞋垫,坐着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