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2月22日消息(记者杨贇 实习记者刘丽)2月22日,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在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主题为“走出孤岛:听障者的心理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聚焦听障群体的心理健康,打破无声世界的孤寂壁垒。

讲座现场(央广网发 刘丽 摄)

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耳朵的结构精妙复杂,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的鼓膜和三块小骨将声音传递至内耳,最终转化为神经冲动,传至大脑。正因如此,任何一部分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听力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4.3亿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我国有听障人士约2780万,是世界上听障人士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被寂静包围的家庭,是无数颗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心灵。

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郑璇教授作为主讲人,同为听障人士,她分享了自己从小听力受损,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博士的经历及心路历程,并向大家讲解了听力障碍可能会引起的心理创伤和治疗方法等知识。“问题只是问题,问题并不是人本身。未来是什么我们无法预料,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郑教授说道。

郑教授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讲座现场(央广网发 刘丽 摄)

在郑教授的感染下,现场很多听障人士也积极分享了自己听力受损后的心理及生活状态,郑教授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并一一予以宽慰和解答。讲座结束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厂家还为到场的听障人士提供了调机及测听服务。

工作人员为听障人士调测设备(央广网发 刘丽 摄)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协办。

编辑:杨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