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的褶皱里,藏着一抹比星辰更古老的蓝。它从板蓝根的根系出发,浸润过苗家姑娘的指尖,最终在世界的T台上绽放——这是属于贵州剑河的靛蓝奇迹。
林海英,一位因蓝染技艺而声名远扬的民间手艺人。蓝染在她眼里如璀璨星河,如生命般珍贵。
剑河蓝染“守艺人”林海英(杨家孟 摄)
“小时候妈妈就说,我们每个苗族女孩都要会染,不会染的话,就做不出自己穿的衣服。”在林海英的童年记忆里,弥漫着一股板蓝根发酵时散发的草木清香。母亲染布时,她总是站在小板凳上,满心好奇地数着染缸里泛起的层层涟漪。“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要把蓝染做好,要做出我想要的盛装。”母亲的一番话,如同强劲的引擎,推动着林海英在技艺精进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一块饱含岁月痕迹的苗布,恰似蓝染技艺的生动缩影。从将板蓝根叶浸泡整整三天以提取靛泥,到用草木灰、米酒精心调和染液,再到那充满神奇魔力的“一浸一晒”氧化过程,每一块布都堪称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用板蓝根叶片制作的蓝靛泥(杨家孟 摄)
“我们穿在身上的这个苗布,是先从白色到蓝色、深蓝色、黑色,再到暗红色,它是要经过三到四个月,每天都要重复地去染色、清洗、晾晒、捶打,然后又放到染缸里,反复地重复这个动作,它就是一个时间沉淀的过程。”林海英说。
染制苗布的复杂与艰辛,并未让林海英有丝毫退缩。她常说:“蓝染,是刻在我们苗族人骨子里的东西,做起来就跟吃饭一样简单。”
给土布染色(杨家孟 摄)
两年前,林海英满怀热忱地创办了阿格蓝韵蓝染工坊。剑河县思源社区里,那200多平方米的店面与作坊,成了她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20多只大染缸整齐排列,五六台缝纫机嗡嗡作响,一间临街的铺面人来人往,一个直播间热闹非凡,还有四五个工人忙碌不停。在她的精心经营下,蓝染事业正一步步走上正轨。
面对“苗布厚重,年轻人谁还愿意穿?”这样的质疑声,林海英另辟蹊径,将祖传技艺与现代审美嫁接。
林海英的蓝染手工艺品(杨家孟 摄)
工坊里,传统苗布被裁成飘逸的连衣裙,扎染方巾点缀流苏,靛蓝耳环嵌着银饰。
“我们的蓝染主要是呈现在苗族服饰上,但是我们现在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做一些日常能够用到的东西,让更多的人去感受蓝染的魅力。”林海英深知要让非遗“用”起来,才能“活”下去。
林海英在直播(杨家孟 摄)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新兴的网络直播为林海英的蓝染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直播为她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让小众的非遗文化产品走向全国,拓展了销售渠道。她还把传承的课堂搬到了云端,通过直播教学,吸引了8400余名观众的目光,20余名省内外学徒透过镜头,学会了蜡染冰纹的精妙之处、蓝染分层的独特技巧。
“直播+非遗”的创新模式,让蓝染技艺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大家共享的文化瑰宝。“我们不仅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一个人不可能把它做大,所以非常希望大家一起来做,我们要把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来,也要去发扬光大。”林海英说。
林海英和板蓝根种植户收购原材料(杨家孟 摄)
为了保障原料供应,林海英在山间种植板蓝根,又向散种农户收购。“采摘板蓝根的时候,一折断是脆的,叶子是厚的,那么说明它里面的成分是多的,我们提取的蓝靛也是最好的。”林海英介绍道:“100斤的叶子,我们只能提取到10斤的靛蓝,所以一年的话,我的用量可能会到10万吨。”就这样,蓝染产业链从田间地头一直延伸到云端网络,带动了数十名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今年我不去了,我楼下就开了一个工坊,现在我就在这里上班,这个工作我也会做,做起来很容易,我也很喜欢,我也很开心,很满意的。”工坊工人李妹引说。
林海英(左)教女儿染布(杨家孟 摄)
如今,在剑河苗岭,苗族锡绣与红绣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惊艳世界,而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那方承载着千年靛蓝技艺的苗布。
从母亲手中的纺锤到云端数据的跳动,从深山染缸到都市秀场,90后的林海英用执着诠释:非遗技艺,终将在坚守与变革中,织就跨越时空的传奇。(沈泽丹 杨家孟 杨菊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