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的刺梨鲜果,印证着丰收背后的勤劳。

看着新的生产线,鸟枪换炮的燕启华准备大干一场。

最近,61岁的燕启华恨不得打起铺盖卷睡在自家刺梨加工车间。

为啥?他家新车间里9月上马了一条刺梨榨汁生产线。鸟枪换炮的他,现在说话都透着一股信心和底气。

燕启华是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村民,是全村第一批种刺梨、搞刺梨加工的果农,人送外号“燕刺梨”。算上最新的加工生产线,他家里一共有三套刺梨果汁生产设备。

燕启华记忆里的小山村,没有水田,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31岁那年,他去贵阳市白云区做生意,手里有了余钱。4年后,家中老人日渐年迈,作为独子的他一咬牙回家照顾双亲,重新扛起锄头。

2000年开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推行,龙里推广规模化刺梨种植,茶香村成为刺梨产业的“试验田”。燕启华嗅到了发展的机遇,摇身一变成为种植大户,担当产业发展的“种子选手”。

干了两年,燕启华的刺梨越种越多,“卖刺梨不如卖刺梨汁。”2012年,做过生意的燕启华马上购置了一台榨汁机,很快,他的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他搞刺梨汁加工在当地成了气候,源于这一年龙里刺梨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香村刺梨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茶香村成为贵阳市民的乡村游“新宠”。

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大门,茶香刺梨品牌影响力愈加强劲。眼看刺梨汁越发抢手,随后几年,燕启华又陆续购进榨汁机。不过榨汁机生产能力不足,“与其小打小闹,不如直接弄一条生产线。”此时,他朝思慕想的是一条刺梨汁生产线,但钱不够、没技术等“拦路虎”,阻断了他的好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这一年,龙里县有关部门多方奔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扶持茶香村25户种植大户创办刺梨加工坊。历经相关程序,燕启华成为这25个加工示范户之一。

燕启华好梦成真。今年9月,燕启华“豪横”地投了21万元引进刺梨汁生产线并试运行,给他的信心满满撑腰的,是好政策。

“这条生产线,由县里补贴一半购置款。损耗降了,每斤鲜果能榨出更多果汁。”燕启华按下按钮启动生产线,刺梨从清洗、破碎、压榨到出汁,不到半个小时,刺梨鲜果变成了果汁。同样产量,省了一半以上的人工、加工时间,成本也降低了一半。

燕启华自信地算起今年的丰收账:刺梨汁生产线启用,刺梨汁产量从一天2000多斤一下子抬升到8吨,这一项收入有望大涨,加上刺梨果脯、刺梨酒等价格稳定,预计今年纯收入30多万元。

“山果变果王”。目前,龙里县刺梨种植规模为10.5万亩,产业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综合年产值超过10亿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袁鹏 摄影报道)

编辑:任振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